5月14日,我校在国际会议厅召开主管联席扩大会,传达学习4月29日在省人民会堂召开的2019全省教育大会精神。郭爱先校长在会议总结中表示,全省教育大会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全校各单位要迅速行动,抓好学习研讨,结合学校校评估整改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找准贯彻落实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把会议精神切实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和推进工作的举措,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中原更加出彩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后,公共艺术教研室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新时代河南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文件,并且在以下几个方面规划了今后发展方向。
一、公共艺术教育专业建设
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将针对专业教学的艺术类课程转变为通识课程从而为公共艺术教育服务必然不会一帆风顺。艺术类课程与通识课程本身就分属不同的领域,二者面向的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其课程价值取向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因此,要想实现通识课程教学的建设,需要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
艺术类学科有着门类众多的特点,选择哪个专业来开设艺术类通识课程值得思考。一方面,艺术类通识课程是为公共艺术教育服务的,因此其必须具备高度的综合性,只有这样,在面对不同专业背景及不同艺术知识基础水平的学生时,才能够取得更加优良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识课程需要融合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并与现代社会生活接轨,能够与当代大学生产生共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目光聚焦到公共艺术这一新兴专业,公共艺术与公共艺术教育看似接近,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公共艺术起源于20世纪后期的欧美,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形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公共空间艺术论证和创作,其在美化环境、提升城市生活?|量等方面意义重大。公共艺术概念流入我国之后,不仅众多理论学者展开研究,同时一些美术及音乐相关的专业院校也积极开设公共艺术专业,以此来培养公共空间创作及类领域的人才。如今,公共艺术专业成为了艺术学门类下九大专业之一,并进入了《本科专业目录》中。
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科交叉性更强,公共艺术专业还兼具文学属性和美术属性这使得公共艺术专业对其他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有着高度的包容性,从而使其成为了艺术类教学与公共艺术教育融合的理想切入点,即依托公共艺术专业来进行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创新。
二、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1、加强认识,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深入实施公共艺术课程,强调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首先要得到民办院校管理者的重视,在规章制度上保证其建设发展;其次,要消除教师和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偏见,使其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在其人格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改变公共艺术课程就是看电影、听音乐的肤浅认识,公共艺术课程需要人们的参与。高校的教育评估体系中应该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纳入进来,这样就会促使高校公共艺术教学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2、努力构建校园艺术,营造校园和谐氛围
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与校园文化的提高成正比,学校的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公共艺术教育部门、学生会和各活动社团要加强联系,通力合作,连续性、周期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并将其纳入选修学分,鼓励同学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多参与此类活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艺术活动,使不同爱好、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专业的学生获得发现、学习、展示艺术才能的机会,又能带动更多的学生广泛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从而推动全社会国民艺术素养的提髙。
3、建立互补融合的公共艺术教学体系
肉体与精神、情感与理性的结合反映了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科学的本质,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紧密结合专业中所蕴涵、所体现的艺术元素进行讲授,“在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以这样的理念不断丰富课程资源,逐步形成与本体专业联系密切的公共艺术课程模式。
4、以艺术实践带动教学
有时候老师讲解得再多也抵不上“眼见为实”。例如在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环节中,无论老师怎么形容中国传统工笔画 的18种描法,都不及同学们自己勾勒过后的体会深刻。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掌握艺术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其自己动手,把所学的艺术知识经眼、耳、脑汇集于手,表达出来。
5、合理规范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与取消程序
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与取消,一方面要关注社会发展信息,与时代接轨,组织专家组调研,为新开设和即将取消的公共艺术课程准备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要对每学期所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进行问卷调査,及时汇总学生反馈的信息,依据学生评价不断地增设和淘汰课程,高质量的公共艺术类课程需要在公平竞争的机制下才能够得以促进。
6、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加强公选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在政策上支持鼓 励本校教师进步,可以到社会中去实践,也可以引进一本、二本院校的优秀教学方法与经验,使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乐于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并在教学的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7、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个人体验,改革公共艺术课程考试的内容与方式“应试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改变这种局面,强调重视素质教育。公共艺术课程的效果检测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得艺术教育的水平得到提高。在公共艺术课程中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是否提高。但其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考核内容上,不应当只重视艺术知识理论的掌握情况,还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能在实践当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艺术知识等。
公共艺术教育是全社会提高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整体国民艺术素质的提髙,决不能仅靠一、二本院校的努力,民办院校应首当其冲,在“髙等教育”阶段补齐、完成之前缺失的艺术教育。
三、公共艺术教育队伍建设
与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通识教师不仅是某领域的专家,还需要将几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目前,我国通识教师还比较欠缺,因为现有的大学教师,仅有很少一部分接受过通识教育,大部分教师都是专业教育铸就的专才,是某领域的学者专家,而且,是不同层次的大学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不一致,有的认为选修课就是通识教育,有的认为思想政治课是通识教育,还有的认为就业课也是通识教育等等,这些误解使得大学教师对通识教育概念内涵不清楚、不理解。作为通识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我校在仅有的教师中,很少有长期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为保证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首先应该考虑建立一种机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不断提高公共艺术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以满足公共艺术教育的要求。
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有以下几点建议。
在对公共艺术教师的选择上,首先要拓宽教师的来源,可以返聘优秀的退休教师、邀请名校的公共艺术教师及选拔本校优秀教师,重点在邀请学术大师、名师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学工作。其次要尽量选择认同通识教育、有较高人品修养、较深学术素养、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式灵活、视野开阔的教师。最后要优化通识教师选拔方式,可采用直接聘用教学名师、由学科领域内同行推荐、竞聘上岗等方式,选择一流的公共艺术教师,促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质量的提高。
1、在对公共艺术教师的培养方面,首先要加强公共艺术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一方面鼓励大师、名师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另一方面选拔优秀的年轻教师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学习、交流机会,例如教学指导、教学督导、教学观摩、公开课等。其次要加强公共艺术教师的进修。要针对公共艺术教师的需要进修通识教育的有关内容,如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探讨、大学生心理问题等,可通过举办公共艺术教育研讨会、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使教师明确通识教育的理念,激励其教学动机,解决其教学难题,促进公共艺术教师成长。最后要加强教师的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培训,能够运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设计教学内容、课程实践,培养和引领学生的艺术修养,真正地培养出具有艺术修养的技能型人才。
2、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如专业课程那样标准化,需要更多的融会贯通,教师的教学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对公共艺术教师评价机制方面,一要客观、公正的对通识课程教学进行评价。重点对作业情形、授课情形、教材内容、考试内容、考试情形、课程优缺点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促进课程质量的改善与提高。二要适当地增加课程工作量在教师评价中的权重。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并非是人人都可以胜任的工作,在对通识教师的评价上,要充分考虑教师教学工作的难度,增大教师教学在工作业绩评价中的权重,避免教师因任教通识课程,影响其升迁和工资待遇的情况。
3、在公共艺术教师激励机制方面,首先要在职称评审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成长与他们的专业研究发展往往距离较远,容易产生怠慢情绪,若在职称评定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有利于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其次要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优待,对教授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的经济待遇给予适当的提高,以鼓励优秀教师从事公共艺术课教学。
四、公共艺术实践教学
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而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我校公共艺术教研室所承担的《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中规定的8门艺术类限定性选修课程,是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
上述8门课程通过学习艺术理论、鉴赏艺术作品、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1、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以《音乐鉴赏》为例,课堂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主线,以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为基础,通过学习音乐鉴赏理论,对比中国和西方各时期的音乐、中国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音乐、世界民族音乐等,在时代流变和文化脉络中介绍音乐。
本课程充分发挥艺术教育“辅德”、“益智”、“促体”的作用,指导学生在培养科学知识、提高理性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运用美的规律观察事物、参照美的标准指导科学实践。因此《音乐鉴赏》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大学生感性与理性思维能力全面发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等方面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
2、实施“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创新思路
公共艺术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围绕高校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要求,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能力目标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将“体现四个特点、实现四个融合、达到四个目标”的理念,贯穿课程教学内容与“理实一体”的教学全过程,达到公共艺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3、实现“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辅助环境
学校应高度重视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工作,配备多媒体教室、钢琴、电子琴等基础教学器材。任课教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制作课件、编辑音频视频资料。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师进行课外的学习交流,并通过教师在网络空间中上传的电子教案、课件、推荐音乐视频等,温故知识,拓展学习内容。
教师在课堂给学生提供编辑软件与制作软件,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软件上自由编辑、创作。
学生能够通过开放的学生活动场所开展社团训练,较大型的阶梯教室以及投影设备场馆可定期为学生举办音乐会、美术展览、聆听艺术讲座。
4、“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
(1)教学内容与过程的编排
以《影视鉴赏》课程为例,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围绕“体现四个特点、实现四个融合、达到四个目标”这一主线。打破传统的以电影发展史为主线、按照亚洲篇与西方篇简单分类的讲授方式,围绕教、学、做相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的需要,以中外影视剧的学习鉴赏和为导入,以经典影片的鉴赏和中外著名篇目、经典作品为主体,以中外同题材影片对比为提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教学过程的编排上,将文字、图像、乐谱、动画、音响等融如音乐理论教学,讨论、表演、展示、互动等融入作品鉴赏教学,大胆地把观与演的表演形式融入实践教学,并将两者紧密结合、融为贯通,形成《影视鉴赏》教学知识化、视听化、演绎化、互动化、立体化、新颖化的教学过程。
(2)教学方法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同时,借助网络媒体技术和资源,使用多媒体电子课件演示教学内容,恰当穿插学生参与的台词表演、演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教学手段
课堂采取多媒体电子课件化教学。借助网络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艺术表演实践。引导学生课外搜集素材。课堂的鉴赏课程教学与课外的欣赏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是本课程的第二大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大学生艺术社团,让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学习。使学生在获得本专业技能同时,获得另一项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
5、“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块设计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方案设计上,采用将文字、图像、动画、音响、讨论、表演、展示、互动等融为一体,形成鉴赏类课程教学知识化、视听化、演绎化、互动化、立体化、新颖化的教学过程。
五、公共艺术教学中产教融合
学校公共教育中,汇集了不少院系,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以交叉学科的思路进行组合,为迎合一些市场需求,进行专门的课程设计,从而可使选修者获得一些学以即用的技能,一方面可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另一方面可形成与社会一些商业机构进行合作的机会。这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尝试。
数字多媒体在互联网传播领域早已被广泛应用,其中的商业价值非常巨大。但是对于多媒体的编辑、应用技术,哪怕是初级层面的操作,也难倒了不少人,更不要提有多高的艺术性了。针对公共艺术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课程内容,迎合这些需求。
1、媒体文件的简单编辑:修改画面、制作简单的视频、动态文件,简单编辑视频,修改声音,增添配乐等;
2、提高学生的艺术品味,从而提高学生编辑制作媒体文件的美感;
3、多媒体内容的脚本撰写,工程的设计与分工;
4、市场职位需求分析,工作流程介绍等。
课程内容设计出来后,可进行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讨论,从而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课程进度。最后的环节是由教师带队与商业团队进行实践合作,或者承揽市场工程项目,实现营收。
六、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
1、注重情感体验,完善教育体系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主要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群体,具有大众性和普及性,属于公共性的高等教育范畴。对于不同类型的非艺术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而言,须结合学校和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开展特色教育。众所周知,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且感染力既是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也是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主要因素。对于艺术作品的感悟,取决于审美对象的参与程度。在艺术活动中,直接的情感体验,是获取最佳审美感受的有效途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如果仅停留在“鉴赏”的层面,缺乏直接性的情感体验,其审美感受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美育的程度也就会大打折扣。然而,真正的艺术情感体验来自于理论和实践的共同作用。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缺乏实践环节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
2、合理学时分配,开发课程资源
无论是公共必修课还是专业选修课,都应该成为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往的教学情况看,仅一个学期16个课时的艺术公选课远远满足不了实际教学的需要。为了避免教学中的蜻蜓点水和走马观花,应该将原来一个学期的课程延长到一个学年,适当增加艺术选修课的学分比重,支持学生跨领域多学科的进行选课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增加课时及学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类课程,其中既包括课堂教学实践课程,也包括以课外训练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艺术实践活动。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操作性强的实践类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
3、结合学情特点,彰显教育特色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艺术教育。教育对象自身艺术素养的极大差异性,决定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环节的灵活多样性。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教学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教育优势丰富教育资源。高校公共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技能与特长,也不是艺术基础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通过对学生的艺术熏陶,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以较高的人文素养去面对人生中的困境,以开阔的眼界去接受社会竞争。因此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公共艺术教育中必须有一些必修课,传授给所有学生一些基本的艺术素养,大量的选修课可以用来满足某些热爱艺术的学生。全方位的人文素养教育教学的体系建构,是彰显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完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
4、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构建校园文化体系
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不仅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更需要校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当地校外资源。首先,建立社会艺术机构与高校的紧密联系,大力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将艺术名家请进校园,开办各种形式的大学艺术教育讲堂和内容丰富的艺术展演活动,以此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唤起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其次,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自身的艺术才能。由于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进行互动,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目前,高校所开展的艺术活动的数量还较少,活动比较零散,学生全员参与的程度还很不够。然而,校园艺术活动的数量、内容、影响是校园艺术氛围提升的非常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当前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的一种审美教育形式,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大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人类的艺术审美的经验,充分感受到艺术美的感染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校人才培养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在高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公共艺术改革发展之路,全面建设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体系。
公共艺术教研室
2019年5月